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抢险知识 > 抢险知识
?
第二节 漫溢除险与复堤的布置
发布日期:2012-06-14信息来源: 水利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除险加高布置
  经分析论证确定堤防加固高度后,应根据安全可靠,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加固断面的结构型式。
  我国绝大多数堤防为粘性土均质堤。若无特殊原因,一般多选择与原堤防相同的土料加固堤身,结构简单,施工便利,有利于新老土层间的结合。
  
  若原筑堤粘性土料短缺,且堤防加高高度大,所需粘性土料方量大,则可选择复式断面结构型式,以少量粘土作防渗斜墙,以砂砾石或砾卵石作支承体。也可采用土工膜作防渗斜墙。若当地碎石料或煤矸石料丰富,亦可用碎石料或煤矸石料作支承体。
  堤防加高的断面型式选择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一)按均质堤型加高
  1.背水面培厚加高
  背水面培厚加高型式具有土源相对丰富、施工方便的优点,但也应注意防止新、老堤土结合面成为渗流薄弱面。
  (1)料场选择的原则
  土料的渗透系数不大于10-4cm/s;
  
  土料的粘粒含量应与原堤土相当或略低,土料的渗透系数应与原堤土相当或略大。粘粒含量比原堤土高出较多,渗透系数小得较多的粘土,不应采用,因其不利于堤体渗水的排出;
  土料天然含水率尽量接近最优含水率;
  重要堤防的料场应离堤脚300m以外,或者也可在距堤脚200m左右处取压盖平台的吹填固结土,但必须尽快吹填补齐;
  若堤防附近无合适土源,则料场选择还应考虑运距、交通方便、造价等因素。
  (2)堤身布置
  堤身培厚加高的布置见图2-1。堤顶宽度根据防汛、交通等实际需要确定,一般3级以上堤防不宜小于6m,堤坡可拟定为1:3,经稳定计算后确定(详见第四章)。堤高大于6m者,背水坡应设戗台,其顶宽不小于2m,戗台的顶高程应在设计水位时的渗流出逸点以上。浸润线与渗流出逸点计算,见第三章。原堤防临水坡应按加高设计坡度整坡,背水坡则应挖成台阶状,按1:3.0的坡连接。
  图2-1 背水面培厚加高的均质堤断面示意图2-2 临水面培厚加高的均质堤断面示意
  2.临水面培厚加高
  
  当河道整治需要或背水坡有其他工程设置无法培厚时,可考虑在临水面培厚加高堤防,断面布置如图2-2所示。若需在临水面滩地取土,为了保护滩地的天然铺盖作用,取土范围应在距堤脚50m以外,取土深度不超过1.5m。土料的渗透系数应小于或相当于原堤土料的渗透系数。原堤防背水坡应按加高设计坡度削坡,临水坡应挖成台阶状,按大于1:3.0的坡连接,以利于新、老堤身的结合。培厚加高后的临水坡的稳定复核计算,应考虑设计水位降落时的反向渗透力及土体结合面浸水后的抗剪强度的降低。汛期退水时应加强对临水面培厚加高堤段的观察。
  (二)按复式堤型加高
  1.粘性土斜墙复式堤
  将原堤防按粘性土斜墙复式断面加高,其断面型式如图2-3所示。
  图2-3 背水面培厚加高的粘土斜墙复式堤断面示意
  斜墙土料宜选择粘粒含量小于15~30%的亚粘土或粘粒含量小于30%~40%的粘土。支承体宜选择最大粒径小于60mm级配较好的砂砾石。
  粘性土斜墙底部应伸入原堤身1m,斜墙底宽约2~3m,具体可按接触渗径大于(1/4~1/3)的水头计算,顶宽1m,应高出设计水位0.5m。
  砂砾石堤体的背水坡也应设置贴坡排水与反滤层。反滤层的设计将在本节第二部分中介绍。
  2.土工膜斜墙复式堤
  
  以土工膜斜墙防渗、以砂砾石作支承体的复式加高断面如图2-4所示。若采用单层PE或PVC膜,厚度约为0.4mm左右;若采用两布一膜型复合土工膜,膜厚约为0.2~0.3mm,膜两边的土工织物分别为200~250g/m2。
  图2-4 背水面培厚加高的局部土工膜斜墙复式堤断面示意
  图2-5 土工膜在粘性土中埋置示意
  
  土工膜可埋置在原堤顶开挖的槽内,槽的形状尺寸见图2-5所示,膜与原堤土应紧密贴合,接触渗径应大于承受水头的1/4~1/3。复合土工膜也应以单层膜的型式埋置在槽中,否则,带有透水织物的那一面就不能保证应有的接触渗径。土工膜在堤顶应与防浪墙相连接。若不设防浪墙,则可向背水面平铺50cm作封顶,土工膜上面为保护覆复层。土工膜的技术要求将在本章第三节中介绍。
  若原堤防土质疏松或土料渗透性大,也可将土工膜一直铺至堤脚,形成土工膜整体斜墙防渗,如图2-6所示。
  (三)按防洪墙堤型加高
  1.以混凝土或浆砌石墙加高土堤
  图2-6背水面培厚加高的土工膜斜墙复式堤断面示意
  
  城市堤防加高,往往因场地所限,采用防洪墙型式加高土堤。防洪墙一般有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和浆砌石挡土墙两种型式,up>①。墙高一般不大于5~6m为宜,防洪墙布置在临水堤肩处,墙背水侧中下部填土作为堤顶路面,上部1.2~1.5m作为防浪墙,也可挡水。防洪墙的稳定和强度应按挡土墙复核。
  图2-7 南京市长江某堤段城市防洪墙加高断面
  (a)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加高土堤 (b)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加高浆砌石防洪墙
  图2-7由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提供。
  2.以混凝土墙加高防洪墙
  
  防洪墙一般采用临水面加厚加高。可在原浆砌石或砼防洪墙的临水面向内设置锚筋,直径约16mm,深度约60cm,间距约50cm。然后在原防洪墙临水面现浇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挡土墙计算确定。图2-7(b)为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加高浆砌石防洪墙。
  二、除险复堤布置
  复堤往往是堤防除险加固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河道的裁弯取值,崩岸的退堤还滩和汛期溃口的复原,都需要进行复堤工作。
  (一)断面选择与布置
  1.断面结构型式选择
  复堤断面的选择应循守安全经济、尽可能就地取材、尽可能与两端堤防断面结构一致的原则。
  若堤线附近粘土或粉质粘土充足,可选择均质断面。
  
  若堤线附近粘土或粉质粘土较少,可选择复合断面,以透水性较大的土石料作为堤支承体,以粘性土、土工膜作为防渗体。防渗体的型式一般有心墙和斜墙两种,防渗体材料与型式的选择需经技术经济比较及与地基防渗型式统筹考虑确定。
  心墙防渗体受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地震作用等影响损害小,但其施工与支承体有干扰,工期相对长。
  斜墙防渗体施工程序简单,速度快,在地基较好、地震烈度小的地区具有优越性,一旦防渗体受损害也易修复。
  粘土等塑性材料与土工膜等柔性材料适应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强于混凝土等刚性材料。
  各种结构型式的堤身断面见图2-8。
  ①. 有防洪墙
  ②. 有防浪墙
  ③. 无墙
  (a)
  (b)(c)
  (d)(e)
  图2-8 各种结构型式的堤身断面
  (a)均质堤断面单位:cm,高程:m; (b)土心墙堤断面示意;(c)土斜墙堤断面示意
  (d)土工膜心墙堤断面示意;(e)土工膜斜墙断面示意
  2.断面轮廓布置
  (1)堤顶高程
  
  堤顶高程的确定见本章第一节。堤顶路面填筑物,如碎石、沥青、混凝土等不计入堤顶高程。当堤顶设置稳定坚固的防浪墙时,墙顶高程即为设计堤顶高程,但土堤顶面高程应高出设计静水位0.5m以上。一般土堤还应有堤高的3%~8%作为预留沉降量。溃口段的堤高应从溃口最深处算起。
  (2)堤顶宽度
  
  规范规定,1、2级堤防顶宽不宜小于6m,应根据防汛、管理、交通、施工、构造及其它要求确定。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的重要长江干堤,堤顶宽在8m以上,荆江段准备加宽至12m。黄河一些平工堤段顶宽8~10m,险工段顶宽10~12m。
  应按实际需要间隔一段距离,在顶宽以外设置回车场、避车道、器材物料存放场,具体尺寸应根据各堤段实际需要确定。
  (3)堤坡与戗台
  
  堤坡应根据堤基、堤身结构与防护、土料及施工条件经稳定计算后确定,对于地基较好的粘土、粉质粘土均质堤,堤坡约为1:3,复式断面的堤坡约为1:2-1:3;对于软基,堤坡约为1:3-1:5,甚至更缓。
  
  堤高超过6m者,应在堤的背水面设置戗台,戗台高程应在设计水位时的渗流出逸点以上,顶宽应在2m以上。实践证明,戗台对增加堤身稳定,排除散浸险情具有明显作用。
  浸润线与渗流出逸点计算见第三章。稳定计算及安全系数的选取见第四章。堤顶与堤坡的防护结构见本章第四节。
  (4)粘性土防渗体
  防渗心墙或斜墙应高出设计水位0.5m,顶宽b按构造和施工要求应不小于1m,底宽B不小于设计水头的四分之一,即
  B≥H/4(m)(2-3)
  b≥1(m)(2-4)
  式中 H为防渗体底部所承受的设计水位时的水头,防渗体应与地基防渗土料或地基防渗体结合紧密,应有足够的接触渗径。
  (5)土工膜防渗体
  
  土工膜防渗常采用斜墙型式,其与堤体施工无干扰,铺设简便,施工速度快。若采用复合土工膜,可直接铺设在砂砾石或砾卵石堤坡上,其上面可直接铺砼板或块石护坡,也可在复合土工膜与护坡之间铺设15~20cm厚的砾卵石过渡层。若采用单层土工膜,则必须在砾卵石堤坡上铺厚20cm的砂砾石垫层,再铺单层土工膜,其上必须依次铺各厚15cm的砂砾石,砾卵石或碎石作为保护过渡层,最后铺设砼板或块石护坡。土工膜与砂砾垫层,土工膜与保护层或护坡之间的稳定安全系数可用式(2-5)或(2-6)计算,Kgs值应大于1.5。
  护坡或保护层透水性良好时: Kgs=fgs/tgα(2-5)
  护坡或保护层透水性不良时: Kgs=(g'/gm)(fgs/tgα)(2-6)
  式中 Kgs、fgs分别为土工膜与护坡或保护层之间的抗滑安全系数和摩擦系数;α为临水面堤坡角度;g'、gm分别为护坡或保护层的浮容重和饱和容重。
  采用土工膜作心墙,若选择复合土工膜,则可直接置于堤体中,若在砾卵石堤体中采用单层土工膜,则需在膜两侧各填筑厚25cm的砂砾过渡层。
  (6)贴坡排水
  
  当采用砂砾石作支承体时,在背水坡面的渗流出逸处以上30cm向下设置块石贴坡排水,厚约30cm,两种土石料之间,应设置反滤层,厚约20cm,如图2-9所示。
  (7)反滤层
  图2-9 砂砾堤身的背水坡反滤排水示意
  防渗体与堤体之间或地基土与堤体之间颗粒粒径相差较大时,以及砂砾堤坡的渗流出逸处,易发生渗透破坏,应设置反滤层。反滤层通常可采用颗粒型或土工织物型反滤层。
  颗粒型反滤层的层数与粒径大小需通过以下反滤设计确定。
  对于被保护土为无粘性土时的第一层反滤料应满足下式:
  D15/d85≤4-5(2-7)
  D15/d15≥5(2-8)
  对于被保护土为粘性土时的第一层反滤料应满足下式:
  对于d85<0.074mm的粉土和粘土料: D15≤9d85 (2-9)
  对于d<0.074mm的颗料含量占40%~85%的砂质粉土和粘土,以及不均匀系数Cu较大的其它防渗土料
  D15≤0.7mm (2-9)
  式中
  D15为反滤料的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占总土重的15%;d85为被保护土的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占总土重的85%;d15为被保护土的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占总土重的15%;d为被保护土的粒径。
  
  将该反滤层作为被保护土,而将堤体砂砾石料或堤坡块石排水作为反滤层,若满足式(2-7)和式(2-8),则只需设这一层反滤层。若不满足,则需设第二或第三层反滤层,直至满足式(2-7)和式(2-8)。
  按构造与施工要求每层反滤层的厚度为20cm。
  当堤防的防渗体、地基土为粘土而堤支承体为最大粒径小于60mm的砂砾石时,它们之间可不专门设置反滤层。
  土工织物型反滤层的设计见本章第四节第二部分。
  (二)复堤段与两端堤防连接
  1.两端堤防的连接方式
  (1) 应将两端堤防的连接面挖成台阶状,两台阶之间以1:3~1:5以上的坡衔接,以利于分层压实。
  (2)连接面可做成以临水坡堤角为支点向新堤段转角5°~10°形成的微斜面,有利于水压力作用下新老堤连接面的稳定,同时接触面的渗径也有所增加。
  (3)溃口两端,应从清基后的刷深地基向上-坡到堤顶成为连接面。
  2.不同结构断面的连接
  (1)新堤土料防渗心墙或斜墙在连接段部位的断面应扩大为非连接段断面的3倍,与均质断面相连。
  (2)新堤土工膜防渗斜墙应一直铺设至连接段末并再延伸6~8m。
  (3)两端均质堤防的连接面应挖成台阶状并以1:3~1:5的坡衔接,以利于分层压实。
  3.与培厚加高堤段的连接
  (1)复堤段新堤应与两端培厚加高堤段的堤轴线保持一致。
  (2)先完成两端培厚加高断面。
  (3)再按上述连接方法进行堤段的连接。
  (三)堤线选择的原则
  退堤还滩和裁弯取直段的堤防需要新建,该段堤线的选择十分重要,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宜保留适当宽度的滩地。
  2.尽量避开软弱地基,古河道,强透水层地层,应选择土质较好的地基填筑堤防。
  3.堤线力求平顺,不同堤段间应以平缓曲线相连接,不宜采用折线或急弯。
  4.同一河段两岸堤防的间距或一岸高地与一岸堤防间的距离应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放大或缩小。
  5.堤线所在范围应尽可能拆迁量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